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人物特写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紫金山/荆轲庙的传说——(陕西合阳百良镇合义村)

    信息发布者:和义村
    2018-05-11 21:58:02    来源:站长   转载

            旧人戏说合阳,“三山不出头,二水不行舟”。意思是山没名,水不大。其实此言差矣。单听“紫荆山”三个字,就觉得很新鲜,再听山上那些轶闻趣事,您的心定会飞到那儿。

    合阳有座紫荆山

           紫荆山位于合阳东北的百良镇西,南北横亘于徐水沟与太枣沟之间。论高不高,说大不大,且无神无韵;叫紫荆山,又无紫荆花的踪迹。据实说,是标准的渭北沟原地貌,真正叫塬才合适。但在古代文人爵士眼里,它并不比合阳的梁山逊色。不但达官显贵喜于一游,而且豪杰侠客向往朝拜,连庶民百姓也乐于前往。奥妙是,这是块“卧”虎之地。山上有卧虎岗,山涧有三义陵、荆轲祠、三义庙和祀荆轲处,山后有“小蓬莱”,电影《白鹿原》在这里拍摄。山下是元圣伊尹的故里,有伊尹躬耕、“伊尹三聘处”、伊尹墓等历史遗迹。这里是渭北最早颇具规模的奶牛集养地,这儿的“三白”(白皮、白瓤、白籽,又作沙白)西瓜远近闻名,小吃荞面水鲜饸饹、刀削面百吃不厌。向东可眺望黄河,向北唐寿圣寺塔就在眼底,向南滔滔徐水东去。乃人文胜地也。

    合阳有座紫荆山

            话说此山出名得益于战国三义士荆轲、羊角哀、左伯桃的死和三义士的墓。荆轲与羊、左志不同,道不同,国度不同,互不相识,发生于不同时期的两则鲜为人知的故事却巧归一地,伴随着迸发的道义伦理从这里流传了几千年,震撼和触动了多少人的心,可谓有仙则灵。

    合阳有座紫荆山

            先说燕国有一对盟兄弟,名羊角哀和左伯桃,两人同窗数载,满腹经纶,苦无伯乐,难以报国。恰遭齐燕交战,百姓流离失所,大批仕宦弃官,羊、左报国无门,决计去国力强胜的楚国施展才华。从燕地去楚有两条道,一条经安徽过太平府,路途平坦,行程四千;一条经秦晋渡洛水,山路崎岖,径捷一千。羊、左选择秦道,秋后动身。餐风饮露,饱经风霜,越汾水,泅黄河,是年冬,到达百良。长途跋涉,疲惫不堪,时下大雪纷飞,身上衣单寒冷,肚内饥肠辘辘,囊中米粮无几,再行步屐艰难。两人商量,粮并一处,一留一行,以免双方饿死,功弃一旦。在谁留谁行的问题上,都选择留而不愿行,争执许久,角哀无奈,挥泪前往。不久,伯桃病无医,饿无食,暴尸村头,乡人念其重仁厚义,掩其尸于西边塬上。再说羊角哀,省吃俭用到达楚地,求得功名冠带,猛想起患难兄弟,又挂冠弃袍,返回百良。得知左已归天,心似刀剜,饮无欲,眠无意,悲愤至极,于左坟前气绝。乡人被其高义瑰行所感动,再次置棺,葬羊与左于一穴。

    合阳有座紫荆山

           羊左乃一对贫儒,其行其义,轰动朝野。作为道德楷模,千秋颂扬。汉人刘向(高祖之弟刘交四世孙)将其举录入所著《列士传》,明清以来的合阳地方志书均留有笔墨。明万历合阳知县刘应卜诗赋《合阳圣贤八迹》,《羊左善交》首列其中。明陕西副按察使伍福、清户部主事毕沅、清文坛泰斗黄湄、近代学者程养正、马鸾波等名望也曾赋诗赞扬。据考证,百良镇由此故事得名,原曰并粮,后音念转。清康熙十年,百良东村修建城楼时,外额题“羊左并粮处”。可见,并粮事由来有因。羊左为世人敬仰,不为空言。“一生一死见交情,滕六完君万古名”成为百良人教育子孙、倡导文明、崇尚仁爱的最好教材。

    合阳有座紫荆山

           历史也会五彩缤纷。话转公元前238年,秦始皇亲政,欲统一全国,逐步采取政治、军事手段逼燕赵等六国就范。前229年,燕太子丹被虏,饱受欺凌。数月后,说合释放,但丹积愤难平,遂与幕僚商量复仇。帐下荐齐国武士荆轲,秉性侠义,武艺盖世,可差其入秦,行刺秦王,既报胯下之辱,又替诸侯国除患。太子丹允见荆轲,谈经论剑,果然不凡。且说荆轲也有赴疆场与秦拼杀为齐国效力之意,立即应允,丹亲送轲于紫荆塬下的易水河畔。面对滔滔河水,荆轲拔剑唱到: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”。歌罢,怀揣匕首一把,“飞盖入秦庭”。进得咸阳宫中,匕刺秦王未遂,被王室强大的卫队围杀,事败身亡。不久太子丹也因此事株连被杀,燕国灭亡。

           且说荆轲受命后,太子丹又着一黑衣武士紧随。荆轲与卫队激战,武士看在眼里,“感轲之勇,怜轲之亡,”几番拔刀,未能相助,待兵士退去,割下轲的头颅,欲带回燕国厚葬。日夜兼程,三日后到得百良地界,尸已发臭,无法前行,随之,埋轲首于西塬古道旁,为使以后寻得,坟前作记。随着燕灭,此事烟消。二十二年后,秦亡。武士携供品前来祭奠,荆轲葬百良大白于天下,当地百姓争相传颂。蹊跷的是,轲墓竞与羊左墓毗邻,轲坟于前,羊左于后,雁字排列,踞高临下,可眺黄河,可俯莘原。三义合茔,是奇遇,是巧合,是安排,个中迷津,无人破解。

    合阳有座紫荆山

           老百姓心头有块无字碑。荆轲刺秦,史学界褒贬不一。无论仗义侠客,还是轻薄之徒,以及草莽刺客,都抹不去人们对荆轲的敬慕。“快轲之举,惜轲之失,悲轲之遇”是共识,是对这位失败英雄的最好评价。荆轲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凭一把匕首单枪匹马行刺,成功的概率是微乎及微,他也知风寒途险,壮士难返。但依然赴汤蹈火,置生死而不顾,把中国人最崇拜的“忠义”二字书写的尽善尽美。史圣司马迁第一个把他载入史册,《史记.客列传》给予公正记载和评述。明清,《荆轲刺秦》故事上了舞台,不同剧种的版本达百余本。近代,漫画、连环画、故事丛书不计其数。虽然“文革”中也曾作为“跳梁小丑”“复辟狂”遭到猛烈抨击,但都无损于历史的真谛。百良人更是执着,最早为荆轲筑坟,把埋荆轲的塬叫紫荆山。为啥取名紫荆山,笔者认为原因有三:一是寄“止荆”之喻意,说明荆轲就埋葬于此;二是与易水河边的紫荆塬相衬托又相区别,似乎荆轲回到了受命之地;三是只有山才是藏龙卧“虎”的地方,让英雄有个好的归宿。紧挨荆轲陵南的村子叫合义村,得名与此也应相牵。合,聚合、合时、合地、合民心,也作三茔合一(一陵、一地、一山);义,忠义、仁义,义芳千秋,义昭天下。一山两村,把荆轲的忠义与羊左的仁义融合诠释,倡白于世。百良人如此重情,且不多见。

           关于祠庙的建设,史书记载很辉宏。陵“南面一祠,壁上绘唐僧西往图,内洞皆菩萨像。挨祠而过,享殿三楹,中一碑,所载重修之事与人”。“入又一殿,中间为玉皇,座两旁,塑阎君兼判官。”“再入,舍下三洞,中洞即荆,羊左列其旁。东洞为药王神,唐称孙真人,西洞为娘娘神。三洞外又有塑像。”北上西行,秀丽山川尽入眼底。山上僧尼住持,香火旺盛。又据程养正《游紫荆山记》述:清代陕西巡抚毕沅亲书“燕荆轲墓”石碑立于墓道前,书“古庙祀荆轲处”牌坊挂于祠首。祠、庙、寺三合一建筑布局并不多见,据考证,山上建筑为唐代中后期所建,明清也予重修,可惜,在民国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中被毁。每年十月十八日为山上庙会,四方百姓,蜂拥而至,商贾志士,结伴而行,山上山下,车水马龙。有诗赞曰:“西上荆轲岭,蔚然荆轲陵,俯视黄河浪,背倚梁山青,英名震千古,遗恨冲长空,幽灵东向往,遥听易水声。”可见此山闻名久远。

    合阳有座紫荆山

           当年,也有人对荆轲葬于合阳提出质疑。百家争鸣,是好事。笔者持肯定态度,其依据是,史书《列士传》明确记载,“羊左陵近荆轲将军陵,义士英灵互不相容,日夜相争”。羊左荆三茔雁行排列者,天下唯合阳百良有之。这是不易推翻的正论。百良地区至今还盛传“二鬼战荆轲”的故事,还讲究红白事早餐吃“合和饭”“合和菜”,把三义故事中的“合”字演绎到庶民百姓的饮食文化中。县东北的社火中“荆轲戏羊左”(二鬼打架)是百姓喜爱的滑稽戏,道具是一个人身上捆一条板凳,板凳上扎两个半截草人,杂耍人爬行表演,偶露峥嵘。合阳人不讲究过重阳节,唯百良独锺,九月九日,这儿的人有登山的习俗,一是郊游,二是朝山。这些都足以证实百良与“三义”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和情缘。

    合阳有座紫荆山

           如今,祠庙已成良田,陵墓也荡然无存,“过客荐蘋繁,吊古双泪堕”的情景视乎不会再有,但荆轲和羊左在百良人心头的砝码依旧,“至今重羊左”那是从血液里传下来的情感。每年九月九日,朝山者仍依稀可见。十月十八,当地人到合义村“追王”(赶庙会)还在沿袭。老百姓谈到荆轲、羊左还是那么津津乐道。山还是那么青,水还是那么秀,特别是那些憨厚的山民们,对精神文明建设尤为重视,把个“义”字唱得更响。也许有一天,他们还会把陵、把祠、把庙修起来。我想,不会太远,紫荆山的重兴一定会到来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2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村民评论
    李耀宏2019-02-07

    读过此篇文章,想不想参观一下,哈哈…… 我请大家吃扯面! 微信:13141457599

    回复

    李耀宏2019-02-07

    生我养我的村庄 我永远热爱你!

    回复
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